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的重要讲话深刻地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备旗人民的衷心圳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自2月26日见报后,在党内外产生厂强烈的反响。接着,江泽民同志又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党的建设,考察了宁夏、甘肃的党的建设,进一步阐述了党的建设问题。这些消息见报后,进一步推动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大家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重要的论述进一步回答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利: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党在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提供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科学指南。
从邓小平的政治交代讲起,应该看到,面对世纪之交的复杂情况加强党的建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又是邓小平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个重要的政治交代。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邓小平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江泽民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毛泽东思考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突出地提出要搞清楚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摘清楚这个问题的过程,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以“邓小平”命名的科学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关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的观点,是党的建设问题上的重大拨乱反正。它不仅从根本上纠正了党的建设问题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而且明确地把党的自身建设同党所领导的有巾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给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也就同时向党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要求:党只有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才能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那么,对于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建设问题,应该作出一个什么样的估价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基本的估价:一是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没有这样的进步,就不会有这二十多年党的事业的巨大发展。二是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激烈冲撞中,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向我们提出:党该怎么办?党要不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党该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一句话,党的建设的任务,越来越引入注目。
在80年代末、如年代初那场政治风波发生后,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中,振聋发聩地提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是邓小平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交代。
这就是说,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一方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邓小平留下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个重要的政治交代。
因此,自从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被选为党的总书记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几年的实践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个问题,是在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重新提出和明确的。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三讲”教育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在回顾和总结这十多年工作的时候,明确地告诉我们:党中央最关注的是两大问题,一是加强党的建设,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两大问题,一个是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一个是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直接相关,密不可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好了,党就站住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主义就能长治久安了。前几年在开展理论武装的过程中,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天有必要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有进一步的突破和推进。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十多年来,党中央一手抓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一手抓党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对各级党组织开展了思想上组织上的整顿工作,在部分单位进行了党虽的重新登记工作。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十五大进一步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以来,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同时,全党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又决定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党中央还花了很大的力气,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毫不留情地清除党的肌体上的病灶和毒瘤。
这次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过程中,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基础,把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上概括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这个重要思想,精辟地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完全可以说,这“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世纪之交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要求“三个代表”
我们党自1921年7月诞生,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要在今天如此强烈地重新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呢?为什么要在今天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提出来呢?
要深入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要从这几年党的建设的思想史方面来加以考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确实,我们党在今天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首先,世界发生的大转折,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给我们党的建设也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世界各个领域里发生的这些大变化,各个国家、各个政党都在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及其在各国社会党和其它政党中引起的巨大反响,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世界,同世界的联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紧密。世界形势发生的这种大转折,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一系列少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经受住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建设党。这是时代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考验。
其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曲折,是世纪之交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我们党提出厂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什么在20世纪的前半期共产党能够从苏联开始,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里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而在后半期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挫折?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能够取得震惊世界的蓬勃发展?这里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新振起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在执政、领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党,面临着很大考验,更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以利于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
第三,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更加是对我们党的严重考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要解决救亡与发展两大基本问题,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各种政治思潮、各个政治组织及其领袖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都由它们或他们能否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来决定。我们党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育和壮大,不仅在于我们党同中华民族血肉相连,而且在于我们党以其正确的纲领路线、崇高的牺牲精神和辉煌的革命业绩,完成了并正在继续完成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是同整个民族的历史任务和发展进程相联系的。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在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尤其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世纪,我们党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使命。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初,由于生产力、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联系都已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要进入一个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要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任务可谓十分繁重和艰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并将继续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国人民将把极大的注意力关注在我们党的身上,看我们党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能否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第四,党的干部队伍正处在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加上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对于党的执政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的指引下,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这是这二十多年我们能够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的组织保证。现在,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干部队伍退体制度的严格执行,这一两年我们将又一次面临干部队伍成批交替的问题。而且,这次干部队伍的新老更替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不仅新中国成立前成长起来的干部,而且“文化大革命”前党培养出来的干部,都将陆续从党的领导岗位±退下来,一大批“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要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这批干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必须抓紧培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目群众对于这批年轻干部同过去打天下的老干部,在感情和要求上是不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同志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人民群众可以谅解。年轻干部如果脱离群众而又不严于律己,无所作为和为所欲为,群众都难以谅解。一旦成批地发生这样的问题,人民群众就会对党的执政资格提出问题。看看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等问题,以及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严重不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正是针对这些关系我们事业前途命运的挑战和考验,以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上的新发展,作出了最集中的科学日答。我们必须像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要求,始终坚持“三个代表”。